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作者: 时间:2022-02-22 点击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中量大材化〔202132


为了贯彻《中国计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中量大教务〔202048号)文件精神,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核心理念落实到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工认协〔201941号)、《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类补充标准(2020年修订)》等文件要求和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原则与评价过程

以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材料类补充标准为指导,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过校内外专家论证过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将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持续改进。通过评价,可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对培养方案周期性修订和优化提供依据。

1 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过程

序号

主题

内容

1

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教学活动权重赋值

针对经过校内外专家专业论证的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对应的12项毕业要求指标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群(组)教学团队、专业全体教师列出支撑每个指标点的教学活动,对支撑这一指标点的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支撑强度合理地赋以支撑权重,每个指标点的支撑权重值之和为1

2

评价依据的合理性审核

为了保证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及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用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课程教学大纲合理性进行审核,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依据(主要是对学生的考核形式、内容、结果,包括试卷、大作业、报告、设计等)的合理性进行考察和判定,主要考察和判定考核内容是否较完整地支撑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每门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试卷、小测验、作业、分组报告、设计等)不相同,需要确定成绩考核的形式是否合理(是否采用合理的期末考试题目、作业题目、小测验题目、分组报告、设计题目、讨论等考核学生达到指标点所列能力;试题难易程度,是否存在试卷很难得分很低,或试卷很容易得分很高的现象、覆盖面及分值是否达到要求等)、成绩考核方式否是多样化、过程化。对于非技术要素指标点对应的实习实践类课程,关注评分标准的合理性、过程性和最终评价的合理性。教学大纲经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审核填写《教学大纲审核意见表》,课程考核经课程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方可实施。

3

课程目标定量和定性达成情况评价

课程目标的定量达成途径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考核方式;定性达成情况一般由问卷调查、座谈或征求意见完成。以课程群(组)教学团队为基层组织,对课程目标达成进行分析,形成包括问题分析和持续改进计划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4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审查

由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过程、结果以及持续改进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并报学院存档,学院督导组进行抽查。

5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反馈与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评价结果由课程群(组)教学团队反馈给专业教师和学工教师,由学工教师和后续课程教学活动专业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关注与帮扶,进行学风建设;课程群(组)教学团队、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过程中发现的短板,针对性提出持续改进措施,构成闭环持续改进机制。

6

专业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定量评价周期为2年,根据已学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每个在校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价,判断学生各项能力的长处和短板,将评价结果用于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反馈以及教学和持续改进。通过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为培养方案周期性修订和优化提供依据。

二、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客观判定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是教学过程课程质量评价的核心,也是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主要依据,评价数据需与学生能力达成相关,评价方法必须合理可行。

(一)评价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

(二)评价周期:每学年1次,一般课程学期结束后完成,对于存在学生缓考、补考的课程,可待补考结束后开展课程达成评价。

(三)评价报告责任人:课程群(组)负责人、选修课程负责人组织教学团队统一负责各门课程的评价情况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的持续改进措施,形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交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对于审核通过的课程,要求课程群(组)教学团队在下一轮教学中按照拟定的持续改进措施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审核未通过的课程,将由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协助课程群(组)教学团队负责人完成该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分析并拟定持续改进方案。对于连续两次提交审核未通过的课程,专业负责人应提请专业建设委员会更换课程负责人人选。

(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计算方法:

定性评价:

各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定量评价,同时也鼓励课程群(组)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合理的定性评价法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定性评价法主要包括学生自身课程目标达成的问卷调查(回收率70%及以上则视为有效)、座谈交流法、专家(教学督导组)评价法等,要求课程负责人通过定性评价法掌握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认可度,思考同行专家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与意见,及时总结并持续改进。

对于专业核心课程,需组织学生针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开展自我评价。课程授课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对于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分为“非常认同、比较认同、基本认同、基本不认同、非常不认同”五个等级,认同度(包含基本认同及以上评价)≥80%认为该课程目标达成,认同度(包含基本认同及以上评价)<80%认为该课程目标不达成。定性评价结果主要作为课程目标定量评价的参考,对于两者评价结果差距较大的课程目标,将作为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对象之一。

定量评价:

①平均值法:

课程目标i达成情况评价值=课程目标实际平均值/课程目标考核设计评价值:

课程目标i达成情况评价值                                               (1)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数据来源为课程教学大纲中支撑课程目标的平时成绩(小测验、作业)、期末考试和其它可衡量的考核方式如课程论文、调查报告、专题讨论、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等的考核结果,若课程目标i的达成情况由N个考核点支撑,设第j个考核点的总分为Sj,学生平均分为Aj,权值为Wj,支撑课程目标i达成度的所有考核点的权值之和为1。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平均值法)可以采用柱状图示意。

②学生个体达成统计法:

学生个体达成主要是为了追踪学生个体对于每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参考,可以绘制课程目标达成散点图。每个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值=该生课程目标实际值/课程目标考核设计评价值。达成判定规则:学生个体的课程目标评价值达到该目标考核环节设计评价值阈值(70%),则判定为达成,否则为未达成。根据《中国计量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量大〔201998号)规定,学生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平均学分绩点需达到2.0,对应分数为70分,因而每位学生定量评价以评价值70分(总分100分)作为阈值,超过或等于该阈值认定为“达成”,否则认为该学生“未达成”。采用五级制、二级制的课程需根据《中国计量大学学分制管理办法》(中量大办〔20202号)换算成百分制。通过学生个体达成统计法找到需要帮扶的学生个体对象,针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实现有效帮扶。

利用定量评价计算出整个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上年度短板持续改进的效果,找到当年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短板,分析短板产生原因,继续提出持续改进意见,持续提高教学效果。

三、面向产出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以下简称《认证标准解读》)中的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可衡量’是指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够获得毕业要求所描述的能力和素养(可落实),且该能力和素养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判定其达成情况(可评价)。”、“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支撑课程权重值的设置有两种办法:一是按照学时比例进行权重分配;二是按照课程大纲中所对应的知识点对指标点的支撑作用来进行权重分配,如有些课程属于指标点的前期基础知识或者最关键的知识,其不能用学时来简单进行权重分配,而是要将其权重因子相应的降低或者升高(见下表所示)。

2 权重因子的设置特例

指标点

课程

权重因子

备注

5-3能够运用现代工程技术(OriginExcelPhotoshop等)和材料分析模拟软件(如JadeMaterial Studio等)进行复杂工程问题的检测及数据分析与处理;

毕业设计(论文)

0.25

该指标点着重于材料软件的分析与处理,这仅仅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一部分, 其权重因子较之学分数应该相应降低,定为0.25,该指标点剩下的其他课程再根据学分比例进行权重分配。

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就新材料计量检测领域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学科选修任选模块3

0.4

该指标点测重于对于专业英语而非大众英语获得能力的达成,因此学科选修任选模块3” 人工智能与材料计算、纳米材料与纳米科技、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中文名称前加“▲”表示为双语课程,31)权重因子较之学分数,应该相应升高,定为0.4,该指标点剩下的其他课程再根据学分比例进行权重分配。

(一)评价周期和评价对象:毕业要求达成定量评价的周期为2年,评价对象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两年内和在校全体学生。每两年的学年结束时,基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完成所有在校学生和毕业两年内学生的各项毕业要求的定量达成评价,根据各项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值,了解各届学生对于毕业要求的动态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定性评价周期为 1 年,评价对象为当年大二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时间为每年5月左右,应届毕业生离校之前。

(二)评价责任人:本专业对于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评价: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定性评价的问卷调查由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设计问卷,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查确定,学工办负责调查和分析形成报告。学生毕业要求达成的定量评价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完成。

(三)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方法:学生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课程考核成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毕业要求,根据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达成度评价。对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和研究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相关的指标,以直接评价和定量评价方法为主,针对个人和团队、沟通和终身学习等非技术因素指标,以间接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方法为主。

定性评价:主要是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能力达成的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通过发放毕业生和在校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电话沟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从职称、从事行业、工作种类、毕业要求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毕业要求的定性评价,问卷回收率达到70%则视为有效。学生根据学习、学科竞赛、学生科技活动、企业实习兼职、应聘、考研升学、出国留学申请等经历,对各点毕业要求进行自我评估,填写问卷调查表。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对各点毕业要求满意度评估,填写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调查表。对于毕业要求,学生问卷调查设置为非常认同/非常满意、比较认同/比较满意、基本认同/基本满意、基本不认同/基本不满意、非常不认同/非常不满意五个等级。将调查表评价作为对毕业生和在校生毕业要求定性达成的支撑,认同度/满意度值(包含基本认同/基本满意及以上评价)≥80%认为毕业要求达成,认同度/满意度值(包含基本认同/基本满意及以上评价)<80%认为毕业要求未达成。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有关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和对专业满意度的调查数据,作为定性评价的重要支撑。

定量评价:

①平均值法: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合理性判定后,采用各门支撑课程的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平均值,分别计算对某条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的评价值,各评价值加和计算出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的评价值。取毕业要求各指标点达成的评价值的最小值为该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结果值。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平均值法)可以采用柱状图示意。

②学生个体达成统计法

每位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评价值=课程权重值×Σ指标点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值,为学生在校期间对于毕业要求动态达成提供参考,可绘制毕业要求达成散点图。对于《中国计量大学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中量大〔202014号)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通识教育平台”和“第二课堂”所属课程,计算毕业达成情况时,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成绩,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换算百分制再除以100计算。如果某一指标点由模块课程支撑,则取学生选修该模块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值。所有课程评价依据合理性判定后,对各项毕业要求进行评价,由于毕业要求达成由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所支撑,因此毕业要求达成判定规则与课程目标相同:学生个体的毕业要求评价值达到0.70,则判定为达成,否则为未达成。通过学生个体达成统计法找到需要帮扶的学生个体对象,针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实现有效帮扶。学生个体毕业要求动态达成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3 某位学生(大二)的毕业要求2的动态达成定量评价举例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

Σ指标点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值

权重

评价值

是否达成

2

2-1

材料工程基础(第四学期)

0.7

0.50

0.65

未达成

材料物理性能(第四学期)

0.6

0.50

仪器分析(第五学期)

--

--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学期)

--

--

4 某位学生(大四)的毕业要求2的动态达成定量评价举例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

Σ指标点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值

权重

评价值

是否达成

2

2-1

材料工程基础(第四学期)

0.7

0.25

0.70

达成

材料物理性能(第四学期)

0.6

0.25

仪器分析(第五学期)

0.8

0.25

材料力学性能(第五学期)

0.7

0.25

可采用以上两种定量方法对毕业要求12项毕业要求进行评价,各项毕业要求分解的指标点有具体的教学活动支撑,各指标点清晰、明确、可衡量,易于收集证据。

综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果,对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值进行比较,用于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根据各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值,分析在校生和本届学生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定量定性评价结果和提出的整改措施将反馈给学院领导、学生管理部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教师,为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支撑条件、学生指导帮扶、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持续改进等方面提供依据。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  310018   Tel:0571-86875608   Mail:clxy@cjlu.edu.cn 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管理入口 . 版权所有  © 2014.01